官方媒体发声
针对奥迪广告抄袭事件,官方媒体今日作出了表态。
人民网评论部官网“人民网评”刊发题为《奥迪文案是‘像素级抄袭’?谁能给个解释!》的快评,称此次事件是年度丑闻,绝对会被钉在广告史上的耻辱柱上。
人民日报网评
昨天是五谷丰登节气,著名艺人刘德华代言的奥迪广告爆红。今天,一位博主晒出去年的视频,称“你的文案被抄袭过亿是种怎样的体验?”,直指奥迪视频文案完全是抄袭,而这个维权视频也爆红。
对于奥迪来说,这是一场惨痛的“车祸”。昨天,涉案视频获得了大量点赞,今天却遭到了批评。如果最终证实涉案视频的文字确实存在抄袭,那么奥迪的企业形象将遭受重创。
最重要的是,涉案视频的文字如果确实是抄袭的,那就涉嫌违法,侵犯了别人的版权,就要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,这可不是开玩笑的。
如今,奥迪已发表声明,承认未能对视频进行监管和审查,并公开道歉。奥迪还在声明中表示,该视频由创意机构M&提交并执行,本着不回避问题的原则,我们已责成其尽快处理文字侵权问题,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。
目前,奥迪官方渠道将彻底删除该视频,这是务实之举。接下来,创意机构M&应该站出来给出解释,说明事情的始末,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,同时不能在回应中推卸责任、狡辩、说三道四。毫无疑问,这是年度丑闻,必将被钉在广告史上的耻辱柱上,如果不能弥补自己的过错,恐怕在行业中也难以立足。
侵权违法,无小事。更可笑的是,问题视频中很多文字与原视频一模一样,简直就是“像素级抄袭”。借用网友的话,哪里是抄袭?就是复制粘贴。在国家大力保护知识产权的今天,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,实在令人费解。正如维权博主所说,相信德高望重的刘德华先生,不会抄袭他的文案,然后发商业广告。“谁抄袭的,就站出来帮他解释。”解释不是结束,如何处理?监管部门也有责任介入。
“每一个打动人心的创意背后,都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积累。”的确,不尊重原创,何来创新?抄袭不受惩罚,何来法律?
不管多豪华的车,如果“翻车”了,都会很尴尬。不管多火爆的文案,如果卷入抄袭丑闻,也会非常尴尬。涉事文案只说了一句话,“不要自满,要知不足”。不知道涉事公司知不知道自己的不足?有没有羞耻心?
人民日报也发表题为《奥迪广告失败,谁该负责?》的评论文章。
人民日报
奥迪为广告文案抄袭公开道歉,承认“监管不力、审核不严”。“车祸”撞翻人马,责任应该有人承担。保护原创就是保护创新,抄袭是行业丑闻,涉嫌违法,必须零容忍。这件事不能以道歉结束,而应该成为行业反思如何建立有效防范机制的契机?
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,题为《奥迪为广告抄袭道歉,必须弥补过错》。
中国北车
5月21日是小满,不少品牌都发布了自己的节气短视频。其中奥迪的一条短视频在各大平台频频刷屏,播放量轻松破十万。但视频发布后不久,一位名为“北大漫哥”的网友就在网上提***讼,称奥迪的广告文案抄袭了他的原创视频,里面很多文字都是直接复制的。
真相曝光后,奥迪被逗笑了,广告的掌声变成了嘘声,原本想“镀金”企业文化的奥迪瞬间陷入舆论漩涡,企业形象一落千丈。更重要的是,奥迪涉嫌抄袭文案,侵犯他人版权,触犯法律。目前,奥迪已撤下该广告并道歉,称监管不力,审核不严格。但道歉并不是抄袭事件的结束,奥迪确实应该提高广告意识和版权意识。
在保护知识产权、鼓励自主创新的今天,保护优质创意是基本共识。商业广告代表着企业形象,代表着企业追求的核心价值观。如果连广告创意都可以抄袭,其他创意也会被抄袭吗?这样的品牌还谈何创新?
【律师意见】
——律师:奥迪广告抄袭属于侵犯版权行为
北京云通律师事务所主任闫兵表示,此次事件并非典型的广告侵权,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未经剧本或原作者授权而拍摄电影,奥迪视频只是用来做广告,从表面上看,这是一起广义的“广告侵权”案件。因此,这种抄袭或剽窃创意的行为,应该算是侵犯版权。
——刘德华抄袭奥迪广告需要承担责任吗?
多位法律专业人士表示,在此次事件中,刘德华没有必要承担广告侵权的责任。
闫冰认为,此次事件既没有直接违反《广告法》,也不涉及所代言产品质量问题,因此刘德华作为广告代言人,不会承担法律责任。
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特约研究员、知名IT及知识产权律师赵占玲表示,本案中,首先,很难证明刘德华没有使用过奥迪车;其次,刘德华本人也难以判断该广告是否为虚假广告;更重要的是,刘德华本人也无法判断相关文案是否抄袭。因此,他也认为,本案不符合广告代言人需要承担责任的情形。
闫兵还表示,虽然奥迪广告侵权事件暂时不会牵涉到刘德华的法律责任,但这次事件可能会对刘德华的声誉造成影响,所以建议奥迪妥善处理善后事宜,避免给刘德华造成损失。
不过,据《北京日报》报道,北京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、知识产权律师常沙表示,虽然刘德华出演了奥迪广告,并全程旁白了广告文案,但按照行业惯例,广告文案本身不应该是刘德华本人创作的,如果刘德华能证明自己对广告文案不知情,则不构成与奥迪的共同侵权,无需承担侵权责任。
——奥迪应该承担什么责任?可以把责任推给广告公司吗?
奥迪在一份声明中表示,该视频是由一家创意机构提出并执行的。
闫冰表示,根据经验,奥迪等大型厂商在与广告服务商签订合同时,都会制定非常严格的知识产权合规条款和侵权责任转移机制。但这并不能直接免除奥迪自身的责任,较早的后果是奥迪可以依据相关条款,向创意机构寻求因侵权广告所遭受的损失的赔偿。
因此闫兵认为,奥迪才是直接责任方,并不只是所谓的“监管不到位、审核不严”,奥迪还是应该提高认识,以防后患。
——广告公司应承担哪些责任?
常沙认为,该代理公司为广告创作者,其是否对“北大漫哥”承担侵权责任,取决于其与奥迪之间的合同约定。
“若代理公司仅为创作者,最终不拥有版权,则无需承担侵权责任,但不排除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向奥迪承担违约责任的可能性。若公司仍保留广告文案的版权,则需与奥迪共同承担‘北大漫歌’的版权侵权责任。”
中新社财经评论:奥迪广告抄袭事件道歉并非结束
违法侵权无小事,奥迪广告抄袭事件的影响不会因为一句道歉在短时间内消除。目前,保护知识产权以激发大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,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,需要各方共同努力,大品牌不能成为抄袭的“通行证”。
相反,靠“抄袭”进行营销的品牌企业,不仅品牌宣传效果不会很好,广告文案越筛越出,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也会越大,品牌形象也会越尴尬。
奥迪的营销失败史
事实上,奥迪在国内市场无论是营销还是广告,都遭遇过多次“惨败”。
早在2017年,奥迪在2016年全球性能发布会上介绍中国市场时,就曾引用过一张错位严重的中国地图,很多区域车牌标识缺失。虽然这张地图并非奥迪公益广告,但被举报后还是引发了众多中国消费者的愤慨,随后奥迪也公开道歉。
同年7月,奥迪在中国发布官方二手车广告,被指“物化”女性,引发争议。广告大致内容是新郎妈妈在婚礼现场“检查”新娘的仪容,捏新娘鼻子、拉新娘耳朵、掰新娘嘴巴,检查完后偷偷盖上一个“OK”。广告最后,出现奥迪二手车介绍页,画外音是“官方认证才是放心的”。
这种把“女人”比作“二手车”,把“女人是否整容”比作“二手车是否完好”,把“婆婆的最终认可”比作“二手车官方认证”的广告暗示实在是太低俗了。事件发酵后,奥迪方面撤下了该广告,并公开道歉。
2019年11月,奥迪在微信朋友圈的视频广告推送又出“纰漏”,将奥迪Q8(参数|图片)的广告文案,附在了英菲尼迪汽车的视频内容中。虽然后来被证明是相关服务商在投放广告时用错了素材,但不少媒体还是用“翻车”这个词来形容这则广告的投放。
众所周知,奥迪的广告在汽车行业一直处于“天花板”级别,其广告无论是创意、制作的精妙程度,还是传播的力度,都无与伦比。不过从这几次“翻车”事故来看,奥迪在广告营销方面应该做得更好。
广告是营销活动,遵守公序良俗是基本要求;广告也是一种艺术创作,尊重原创也是底线原则。在这次奥迪广告抄袭事件中,虽然多方的道歉体现了敢于承认错误、能改正的态度,但我们也应该从中吸取教训。
喜欢
点击观看
TAG:奥迪广告抄袭事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