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23日,京东发布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。报告显示,京东第二季度营收2538亿元,同比增长26.2%。截至2021年6月30日,京东过去12个月活跃购买用户数达5.32亿,较去年同期净增1.15亿,单季度新增3200万,创历史新高。
在活跃用户数不断攀升的同时,京东的获客成本却还在下降。华创数据显示,自2019年年中以来,京东的获客成本已从759元/人降至200元/人左右,与阿里巴巴形成鲜明对比。2019年上半年,阿里巴巴的获客成本为420元/人;2020年,阿里巴巴的获客成本为800元/人;2021年,获客成本预计将达到1000元/人。在最新财报中,阿里巴巴的销售及营销费用同比上涨近一倍,与总营收34%的增幅不成正比。
在消费互联网流量见顶、新电商平台不断涌现的当下,阿里巴巴也遭遇了一些流量焦虑。8月3日,在阿里巴巴2022财年Q1财报分析师会议上,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勇表示:“如果平台能够互联互通,必将带来新的改革红利,结果是双赢。”
半个月后,腾讯总裁刘炽平在2021年半年报业绩沟通会上表示:“腾讯的生态本质上是开放的,微信的体系是建立在让个人、商家等各类用户直接互动的原则上的,尤其是让中小企业能够直接、不受限制地与用户对接。不同平台的对接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,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。……比如资源丰富的平台可以提供很多补贴,那么会不会影响微信平台上的商家?对于其他平台的假冒、盗版等问题,我们能不能处理?平台之间完全不同的业务政策,我们应该怎么处理,等等。比如,与其他平台不同的是,微信不向平台上的商家和品牌收取任何佣金。……我们会非常谨慎地处理这些问题。”
显然,两家公司对互联互通这个大话题的态度不同,阿里巴巴强调互联互通的改革红利,表达了积极态度,但腾讯的声明却透露出互联互通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简单,恐怕还有很多配套举措和问题需要解决。
阿里巴巴倡导“互联互通”背后的流量焦虑
追溯到8年前,阿里巴巴还不是“连接”的支持者。
2013年11月,淘宝正式封***微信,用户在微信中点击淘宝链接,就会被直接跳转至手机淘宝的下载页面。封***之前,淘宝还禁止卖家贴微信二维码,甚至禁止卖家提及“微信”二字。
对于封禁淘宝的理由,淘宝当时给出的理由是“微信不安全”,“大量用户反映点击朋友圈或营销号发来的链接,进入假淘宝店铺,落入陷阱,钱财两空。部分用户还误入钓鱼链接,支付账号和密码被盗,银行卡资金被盗,威胁消费者个人隐私安全。”除了微信,淘宝还封禁了美丽说、蘑菇街等第三方导购网站。
但如今,阿里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,今年8月,天猫发言人在“淘宝趣闻”贴中贴出微信分享链接截图,称“‘给我链接’已经成为一种大群体社交手段”。
对比之下,也凸显出阿里巴巴日益增长的流量焦虑。近年来,拼多多、抖音、快手、微信小程序的崛起,丰富了整个电商生态。抖音、快手等迅速崛起的短视频平台,日活跃用户已近10亿。
据媒体报道,在抖音封禁淘宝外链后,阿里巴巴选择花钱买流量。2019年,阿里巴巴与抖音签订了70亿元的年度框架协议。2021年,阿里妈妈与抖音完成了新的战略合作续约,符合相关条件的商家可以继续在抖音短视频中展示淘宝商品链接。
微信现在也非常庞大,根据最新财报显示,阿里巴巴生态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为11.8亿,而微信月活跃用户为12.51亿。根据阿拉丁研究院发布的《2021年上半年互联网小程序发展白皮书》,2021年上半年全网小程序数量超过430万,微信小程序DAU超过4.1亿,MAU超过9亿。2020年通过小程序产生的交易额同比增长超过100%。根据阿拉丁研究院预测,未来三年,小程序与视频号双螺旋战略将推动微信电商GMV快速增长,整体有望突破10万亿。
“互联互通不是两大领先平台之间的阴谋”
然而,互联互通或许并不像阿里巴巴描述的那么简单。
“互联互通是个大工程,不是两大头部平台坐下来合谋就能搞定的。两大平台成为既得利益者的后果不是监管部门想要的,也不能保护中小企业。”一位互联网分析师表示,“这里面有很多问题需要考虑,比如企业是否要再次缴纳保护费,会不会损害中小企业平台的利益。监管部门希望互联互通的本质是保护竞争,鼓励中小企业创业。”
简单地将两大平台对接,并不能解决垄断问题,甚至可能加剧垄断问题。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,阿里巴巴在过去5年中,占据中国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的份额一直在60%-70%之间,显示出强大的市场掌控能力、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技术。
大晓律师事务所合伙人、北京市律师协会竞争与反垄断法委员会副秘书长林炜指出,在平台经营中,既要从用户、消费者的角度来判断对竞争格局的损害,也要从中小企业的成长机会的角度来判断。
此外,平台间商业模式差异也将成为阿里和腾讯互联互通的阻碍。西南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展示了腾讯和阿里的本质区别。“阿里巴巴的平台型企业性质决定了它自身并不产生流量,其成功的核心在于赋能B端上市,C端用户在转动飞轮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;腾讯是C端流量型企业。腾讯立足于2C消费级互联网的核心赛道——人与人之间的SNS网络,在吸引和锁定流量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……腾讯收过路费,在免费产品庞大的流量基础上不断开发更多的增值服务。阿里巴巴收税,其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为企业提供平台、支付、物流、内部管理、云等服务并掌握定价权。”
至于具体的管理细节,刘志平提到:“资源丰富的平台可以提供很多补贴,那么对微信平台上的商家会不会有影响?其他平台的假货、盗版问题我们能不能处理?平台之间完全不同的业务政策我们该如何处理等等。比如,与其他平台不同的是,微信不会向平台上的商家和品牌收取任何佣金。”
C端流量本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去中心化的电商环境。微信生态的隐藏业务体量非常庞大,这些数以万计的商家已经习惯了去中心化的电商环境,贸然开放,回归中心化的商业逻辑是一种商业倒退,会动摇微信用户社交的基础,腾讯的选择自然也会十分谨慎。
此外,微信过去曾多次采取行动规范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外链,若真正实现互联互通,微信也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平台治理。
“最后,互联互通要立足于整个行业,结合当下的商业环境进行综合评估和考量。从行业经验来看,当平台与平台相连、规则嵌套规则时,平台治理、业务合规、用户保护的复杂度会成倍增加。因此,一旦淘宝入驻微信小程序,假冒盗版、账号倒卖、黑灰市交易、诱导分享、技术对抗等风险将不断存在,微信平台也必须为其违法违规行为承担相应责任。”上述分析师表示。
TAG:京东二季度财报